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中华民族共同体

  •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保障研究

    虎有泽;冯丽;

    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保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结果,具有丰富的宪法基础和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意蕴,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的内在要求。然而,当前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保障却面临着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治理体系协同能力亟待加强、法治实施制度机制不健全、法治意识培养不够等现实困境。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保障,应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法律规范体系,完善多元协同的现代化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健全法治实施制度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2025年06期 v.43;No.20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三维基本认识

    张娇;金炳镐;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的辩证统一体,中华民族从历史形成过程来讲是“多元一体”的人们共同体,从现实存在状态来说是“一体多元”的人们共同体,从发展趋势来说是朝着一体的方向前进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主要涉及“五个认同”“三个意识”“五观”“四个与共”等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增进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观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质是国家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建设和国家建设是相辅相成、平行同向的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在国家建设进程中展开,国家建设是主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同时进行的历史过程,两者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密不可分的历史进程。

    2025年06期 v.43;No.200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家国一体:乡村集体主义传统及其现代运用——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鲁中淄东太河水库建设为例

    刘仁健;

    中华文明滥觞于古代农耕集体生活,并在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交融促进了不同层级生活共同体的形成,最终建构起以“家国一体”为表征的强大而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村落为基本单元的集体主义传统始终延续,不仅起到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而且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的基础动力。20世纪六七十年代鲁中淄东太河水库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显示出国家对乡村集体主义传统的尊重和对民间传统智慧的汲取,特别是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主义实践与以“公事为大”的民众朴素认知予以有效对接,从而成为地方公共水利建设事业之典范。集体主义传统在我国乡村社会扎根深厚,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考察其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分析其情感逻辑、价值建构与实践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创造性转化,对于当今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2025年06期 v.43;No.200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再组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区实践研究

    杨国庆;

    社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场域,其组织体系建设是开展相关实践的重要依托。立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视角,社区再组织化是社区各类组织的完善与重构过程,深刻影响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效度。恩施州C社区通过整合基层党组织、完善治理组织、培育文娱团体、创立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发展服务组织等一系列暗含再组织化意蕴的实践,显著提升了治理服务效度,构筑了一幅各族居民和谐共处、互动交融、相互嵌入的社区生活图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纵深发展。C社区的实践经验表明,以构建多元化组织平台为核心抓手的再组织化模式,是高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举措,为基层民族工作的优化与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5年06期 v.43;No.200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 时间性·空间性·交融性·整体性:武陵民族走廊传统音乐研究的四个维度

    赵书峰;赵琳博;

    武陵民族走廊传统音乐风格的多样性特征,是由其自然与人文地理文化形态的独特性、丰富性所决定的,也与该区域历史上的移民、政治、军事、地理环境、交通、经济贸易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开展武陵民族走廊传统音乐研究,需主要从时间性、空间性、交融性、整体性四个维度聚焦其音乐的历史演变、风格结构与意义生成等问题。武陵民族走廊作为一种区域性地理文化空间,不应仅仅被视为一种静止的、凝固的、死板的地理形态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而要从文化地理学视野审视其文化空间文本的意义构建,即探究音乐历史构成、族群文化互动、地理空间意义构建三者之间的勾连关系。

    2025年06期 v.43;No.200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清以来边地社会的中华文化表达——以湘黔桂毗邻带民间戏剧为例

    向娟;罗启华;

    清以来湘黔桂毗邻地带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戏剧,如傩戏、地戏、花灯剧、阳戏、目连戏、祁阳戏等。这些民间戏剧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奇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中华文化强化边地社会对国家认同的重要例证,也是中国边地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一种表达。由于社会环境、历史进程、族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湘黔桂边地各民族的民间戏剧在中华文化大传统背景下赓续中原汉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转化、拓展、演替与创新自己的地方文化,其中华文化表达显示湘黔桂毗邻带民间戏剧的活力与魅力。与此同时,湘黔桂边地社会通过戏剧将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既彰显了地方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亦体现了地方社会的文化张力。

    2025年06期 v.43;No.200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西南多民族社区的文化共生机制研究——以铜鼓镇苗、侗、汉民族的文化互动为例

    祁进玉;吴寒婵;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成为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铜鼓镇作为典型的多民族互嵌社区,当地的汉族、苗族与侗族长期毗邻共存,在长期的交往交流过程中,不同民族通过持续的文化互动逐步构建起跨民族的社会联结,并在维持文化边界的基础上实现了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对铜鼓镇的研究表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是多民族互嵌社区构成的前提,而民族间的生计耦合、仪式共践以及社区共治推动了多元文化共生结构的形成,使民族文化符号逐步实现共享。在此基础上,通过营造公共空间、生成文化深层共享模式以及构建跨民族经济文化产业链可进一步巩固多元文化的互嵌共生,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同时使多元文化达到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2025年06期 v.43;No.200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民族文化

  • 新古典“结构-功能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传统-现代转型——以北路壮剧为例

    张继焦;陆霓;

    当前社会背景下,包括少数民族戏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经历重塑与再生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以北路壮剧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适应策略与发展机遇。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北路壮剧的传统-现代转型不仅标志着民族艺术现代化,还在多维度展现了其对文化、经济及社会的深远影响。该转型过程超越保守继承,通过创新重振传统艺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间理解与尊重,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提供实证,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同时,这一实践探索了一条尊重传统与未来导向并重的文化遗产保护路径,通过文化资源向发展资本的转化,不仅驱动地方经济转型,还达成了传承与发展的和谐共生。总之,少数民族戏剧的现代转型是中华民族艺术革新与文化自觉、自信及社会进步的共鸣,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邃内涵与实践逻辑。

    2025年06期 v.43;No.200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9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民俗学的学科边界、核心特质与发展路径思考

    刘晓嘉;

    在新文科建设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背景下,中国现代民俗学亟待突破瓶颈,加快发展步伐。关键是要回返学科领域基本问题,加强理论研讨。本文提出以下四个观点:首先,要明确区分学科畛域的标志,以民俗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分野。其次,传承与变异是民俗传播过程中的一体两面。再次,民俗学向日常生活转向时要注意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互动。最后,民俗学应当建立自主自律的学术共同体。

    2025年06期 v.43;No.200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9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中国非遗影像研究的演进脉络与趋势展望——基于2007—2025年中国知网文献的计量分析

    李平凡;吴定勇;

    本文以2007年—2025年中国知网收录的570篇中国非遗影像研究相关期刊文献为数据样本,运用CiteSpace与VOSviewer软件对非遗影像研究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系统梳理该研究领域的显著成果、关键节点、作者与机构等信息,分析相关研究热点、研究阶段与发展趋势,构建中国非遗影像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分析发现: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指引下,中国非遗影像研究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并在动态化发展中成果显著;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影像创作与非遗保护的互动关系、非遗影像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呈现、数字化影像对非遗的传承与传播、非遗影像的思想文化表达及意义等方面展开;非遗影像的数字智能化,非遗影像的精神价值引领功能等主题或将是今后的研究趋势。未来,应着重分析和思考数字科技如何赋能非遗影像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展现新的时代内涵与精神面貌,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2025年06期 v.43;No.200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社会治理

  • 上级政府介入地方合作的形态演变及其机制重构——以M省南北共建园区为例

    黄祥祥;郑鹏;

    上级政府的纵向介入能够有效推动地方政府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基于对M省南北共建园区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深入考察,发现其合作实践先后经历了南北帮扶、南北共建与南北共享三个阶段,上级政府的介入形态也分别呈现出动员性介入、监督性介入与分配性介入的差异图景。在上级政府的持续介入下,地方合作中的压力传递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权责划分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逐步健全,有效解决了地方政府合作中意愿与风险的不均衡问题,实现了地方合作长效机制的重构。充分发挥上级政府的积极作用,必须推动其介入形态从结果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从强制性机制向自组织机制转变,同时保证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促进地方合作由单向帮扶向互动协作转型,最终实现府际合作可持续和区域发展均衡化。

    2025年06期 v.43;No.200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治理共同体的生成: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创新研究

    梁利华;

    以治理共同体生成为切入点,探究创新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十分必要。其中,厘清治理共同体的生成与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关系是关键。现有关于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研究,重视其作为“互嵌式”社区的治理特殊性,忽视了其作为社区治理的一般性。回到社区治理系统论视野中,通过强调治理主体作用的激活,可以用社区治理共同体话语体系来回应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阐明治理理论构建的路径,厘清治理共同体促进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逻辑;基于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阐释其在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维护社区秩序、推进社区公共事务发展、实现人心凝聚等实践路径层面,促进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创新发展。通过以上二者耦合关联之处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提出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治理共同体的建议,呼应在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叙事中探寻民族互嵌式社区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2025年06期 v.43;No.200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经济发展

  • 信息消费赋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研究——来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叶堂林;刘华桢;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信息消费日渐普及,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文章利用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景,以2010—2023年中国284个地级市构成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信息消费对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与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息消费能够显著促进城市数字技术创新,且该结论在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信息消费可以通过人才集聚效应、创业激励效应和环境改善效应驱动城市数字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和网络安全治理力度更高的地区,信息消费对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赋能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信息消费对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特征;信息消费对数字技术创新和非数字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数字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大;信息消费能同时促进突破式数字技术创新和渐进式数字技术创新,且对突破式数字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基于此,要进一步完善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促进消费升级,进而推动城市数字技术创新。

    2025年06期 v.43;No.200 12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9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新质生产力赋能西部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杨宁;

    新质生产力是西部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它通过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广泛的劳动对象、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等新的生产要素,依托数字技术革新、新能源牵引、生物技术突破等新的发展动能,以及智能化、融合化、协同化等新的生产模式,全方位、多层次为西部地区绿色产业发展赋能。当前西部地区发展绿色产业仍存在资源禀赋底数不清、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组织资本运转不畅等问题。对此,要精准摸排与系统整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原则。要加快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破除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抢抓碳汇发展机遇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激活组织资本效能,构建“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的创新联合体。

    2025年06期 v.43;No.200 13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教育教学

  • 中国教育生态学的演进脉络与未来趋势

    李文娟;岳伟;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教育现象与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中国教育生态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历经提出“教育生态”一词的知识移植阶段,着眼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建设的融合发展阶段,强调实证探索与分支研究的全面繁荣阶段,以及关注教育新生态重塑的应用深化阶段。中国教育生态学的发展具有分布式递进特征:在学科定位上,从以往的生态学分支迈向了“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在知识建构上,从强调外部知识的借鉴与重组转向了立足自身的内源生长与进化;在研究主题上,从侧重理论概念解读走向了聚焦实践问题解决。未来,中国教育生态学将通过本土革新建成中国特色教育生态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并以此为遵循促进教育学的生态化转型,推动教育实践的生态化转向。

    2025年06期 v.43;No.200 14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民族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动力机制与优化路径——基于多源流理论的视角

    袁梅;曲晓晓;

    民族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承担着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时代使命,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立体形象的重要渠道。本研究基于多源流理论框架,系统考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该政策的变迁历程与动力机制。研究显示,政策相继经历了以援助性、开放性、叙事性为主导话语的三个演进阶段。其变迁动力可归结于三条源流的耦合作用:问题源流包括国际义务履行、对外开放的现实需求以及国际舆论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政策源流体现为政府、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等多主体的建言献策与方案供给;政治源流则包括国家战略引领与领导人关注。未来应从精准化政策话语体系构建、多主体政策供给机制健全以及政策评估框架调整等方面系统推进,从而推动民族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期 v.43;No.200 15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总目录

    <正>~~

    2025年06期 v.43;No.200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6年 征稿启事

    <正>《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创刊,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民族大学主办、《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出版发行的民族学与文化学类学术期刊,双月刊,每逢单月10日出版。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 综合评价报告》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知网、万方、超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全文数据(NSS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报、中国高校学报社科精品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

    2025年06期 v.43;No.200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