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有泽;冯丽;
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保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结果,具有丰富的宪法基础和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意蕴,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的内在要求。然而,当前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保障却面临着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治理体系协同能力亟待加强、法治实施制度机制不健全、法治意识培养不够等现实困境。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保障,应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法律规范体系,完善多元协同的现代化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健全法治实施制度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2025年06期 v.43;No.20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张娇;金炳镐;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的辩证统一体,中华民族从历史形成过程来讲是“多元一体”的人们共同体,从现实存在状态来说是“一体多元”的人们共同体,从发展趋势来说是朝着一体的方向前进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主要涉及“五个认同”“三个意识”“五观”“四个与共”等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是增进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观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质是国家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建设和国家建设是相辅相成、平行同向的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在国家建设进程中展开,国家建设是主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同时进行的历史过程,两者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密不可分的历史进程。
2025年06期 v.43;No.200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刘仁健;
中华文明滥觞于古代农耕集体生活,并在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交融促进了不同层级生活共同体的形成,最终建构起以“家国一体”为表征的强大而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村落为基本单元的集体主义传统始终延续,不仅起到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而且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的基础动力。20世纪六七十年代鲁中淄东太河水库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显示出国家对乡村集体主义传统的尊重和对民间传统智慧的汲取,特别是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主义实践与以“公事为大”的民众朴素认知予以有效对接,从而成为地方公共水利建设事业之典范。集体主义传统在我国乡村社会扎根深厚,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考察其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分析其情感逻辑、价值建构与实践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创造性转化,对于当今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2025年06期 v.43;No.200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杨国庆;
社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场域,其组织体系建设是开展相关实践的重要依托。立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视角,社区再组织化是社区各类组织的完善与重构过程,深刻影响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效度。恩施州C社区通过整合基层党组织、完善治理组织、培育文娱团体、创立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发展服务组织等一系列暗含再组织化意蕴的实践,显著提升了治理服务效度,构筑了一幅各族居民和谐共处、互动交融、相互嵌入的社区生活图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纵深发展。C社区的实践经验表明,以构建多元化组织平台为核心抓手的再组织化模式,是高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举措,为基层民族工作的优化与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5年06期 v.43;No.200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